close
是字還是畫?天書般的少數民族文字你瞭解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都是巖畫——當然,有學者認為巖畫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的基礎。
我們所說的象形文字,長這樣
(東巴文《東巴舞譜》,共記錄瞭34種東巴舞蹈)
(東巴文《白蝙蝠取經記》:記述人類生病後,派出白蝙蝠到盤孜沙美女神處,尋求占卜算卦的方法)
目前,東巴文被譽為現在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且“活著”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堪稱人類社會文字起源的“活化石”。
如今,能夠書寫和使用東巴文的人寥寥無幾,能夠親眼看到如何書寫東巴文更是難得。不過,最近在國傢博物館北四展廳一角,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著民族服飾的東巴正在為參觀者展示東巴文的書寫,仔細看圖會發現,這寫字的紙看起來有些特別。
這種紙被稱為“東巴紙”,創制於唐代,采用納西族地區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麗江蕘花制作,經過數十道東巴傢傳的手工工藝制作而成,是中國所有手工紙中最厚的。在中國的傳統手工紙中,唯有厚實的東巴紙可以雙面書寫。因為蕘花有微毒,所以東巴紙具有抗蟲、抗蛀、保存時間特別長的特性,納西族民間有東巴紙紙壽千年的說法。
去麗江太遠,不如直接移步國博,親眼來看傳說中的象形文字究竟長什麼樣。
由國傢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辦的“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北京站)於7月25日在國傢博物館開幕,將延續到8月4日。
展覽精選瞭現存少數民族古籍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獻價值的珍貴原件共178冊(件),以及部分省市區30多年來整理出版的少數民族古籍大型出版成果16種、1000冊。展品靜電除油煙機價格涵蓋東巴文、彝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古壯字、佈依文、水文、藏文、八思巴文、傣文、回鶻文、蒙古文、滿文、察合臺文、於闐文、佉盧文、突厥文等18種文字,通過實物展示,讓觀眾近距離領略少數民族古籍特有的文化魅力。
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曉東介紹,這是30餘年來首次對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大規模集中展示,也是首次進入國傢博物館展覽。
現場還有哪些珍品不容錯過,先來一睹為快
(水文《吉書》,以天體五行、龍鳳圖示標註百事擇吉用書,是水族民間知識典籍)
靜電排油煙機(水文《逢井》,水族喪葬開控儀式用的經書)
(彝文《百樂書》,“百樂書”系彝語音靜電抽油煙機譯,是滇南彝族對民間流傳的一種彝文典籍的統稱,其特點是用圖、文對照的形式反映流傳地彝族的社會和生產生活情況。)
彝文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彝族群眾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目前發現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萬年。有關專傢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並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代表著世界文字的一個重要起源。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之間,是一種原生的古老文字,不是借用和摹仿漢字的產物。彝文典籍的內容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天文、地理、政治、醫學、生物、農牧等無所不包,是彝族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古壯字《麼破塘》,壯族麼經。壯族佈麼舉行儀式的誦唱辭。全書含造萬物、叛逆抗婚、血塘歡樂、麼唱土地四章。敘唱壯族人文始祖佈洛陀和麼淥甲創造萬物、舉行儀式等內容。)
古壯字也叫土俗字,產生於唐代,是由壯族一些受漢文化教育的文人或宗教人員借助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古壯字民間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個字,另外,還有音同義同而寫法不同的異體字8000多個。
如今,古壯字的應用越來越少,為瞭搶救那些遺落民間的古壯字古籍,研究人員發動各方線索。廣西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主任韋如柱帶著遺憾給我們講瞭這樣一個故事:
一籮筐珍貴的古壯字手抄歌本,隨著一位老人的離世,再也找不回來……
2009年,為編纂《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相關內容,研究人員發動各方收集線索,得知在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一位年近八十歲的民間歌手傢中存放瞭大量古壯字手抄歌本,他們便即刻動身前往。正是當地的雨季,由於多日連續降雨導致路面塌方,古籍研究者隻能中途折返。
十幾天後,當他們再次到訪來到老歌手傢中,得知老人幾天前剛剛過世,而他收集傳承一輩子的歌本因傢人覺得不再有用,已被當成3元/斤的廢品處理瞭。
在旁人眼中可能隻是感到可惜,但對於從事這項研究的韋如柱而言,難以抑制自己的遺憾和痛心。
“民族古籍隻是文化保護大版圖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是中華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韋如柱說,我們現在爭分奪秒所做的事,就是不希望若幹年後留遺憾。
(西夏文《經律異相》)
(於闐文《舅賣甥女函牘》725年木牘,記載瞭一件發生在闐拔伽城的人口買賣,時間是於闐國王尉遲伏師9年4月18日。賣主為帕甘搦,他以2100文的價格,把外甥女明艷賣給屋悉貴的裴捺。這件函牘涉及兩位於闐王的紀年,多位於闐國官員,對於於闐社會歷史與於闐文的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有55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都創造並積累瞭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留下瞭涵載這些歷史文化的卷帙浩繁的古籍。
與漢字古籍不同,許多少數民族文字本身可識讀的人就少,而這些古籍又大多散落民間、保護不當,很多都已紙質脆變、蟲蝕蠹蛀。
為瞭盡可能多的留存住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精髓,各地民族古籍工作者盡力保護、搶救、普查、搜集、整理、翻譯、出版、研究,希望能把落之於筆墨、傳之於口頭的各種古籍都清點入冊。
有些文字的掌握者或傳承人僅剩個位數,他們當中很多年事已高但依然爭分奪秒,最怕的便是一旦過世,這些古籍和文字就真的“死瞭”。
從結繩記事、說唱口傳到碑銘、石刻;從貝葉經文、竹木簡牘、絲帛素書到活頁函本、線裝典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專傢吳元豐說,這些民族古籍的保護和研究,不隻是為瞭研究一種文字,更是留住一個多民族國傢發展的歷史記憶。
文字:榮啟涵、方沁茗
圖片、視頻:榮啟涵
(原標題:是字還是畫?天書般的少數民族文字你瞭解嗎?)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B79D1650E4FC69BD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都是巖畫——當然,有學者認為巖畫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的基礎。
我們所說的象形文字,長這樣
(東巴文《東巴舞譜》,共記錄瞭34種東巴舞蹈)
(東巴文《白蝙蝠取經記》:記述人類生病後,派出白蝙蝠到盤孜沙美女神處,尋求占卜算卦的方法)
目前,東巴文被譽為現在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且“活著”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堪稱人類社會文字起源的“活化石”。
如今,能夠書寫和使用東巴文的人寥寥無幾,能夠親眼看到如何書寫東巴文更是難得。不過,最近在國傢博物館北四展廳一角,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著民族服飾的東巴正在為參觀者展示東巴文的書寫,仔細看圖會發現,這寫字的紙看起來有些特別。
這種紙被稱為“東巴紙”,創制於唐代,采用納西族地區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麗江蕘花制作,經過數十道東巴傢傳的手工工藝制作而成,是中國所有手工紙中最厚的。在中國的傳統手工紙中,唯有厚實的東巴紙可以雙面書寫。因為蕘花有微毒,所以東巴紙具有抗蟲、抗蛀、保存時間特別長的特性,納西族民間有東巴紙紙壽千年的說法。
去麗江太遠,不如直接移步國博,親眼來看傳說中的象形文字究竟長什麼樣。
由國傢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辦的“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北京站)於7月25日在國傢博物館開幕,將延續到8月4日。
展覽精選瞭現存少數民族古籍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獻價值的珍貴原件共178冊(件),以及部分省市區30多年來整理出版的少數民族古籍大型出版成果16種、1000冊。展品靜電除油煙機價格涵蓋東巴文、彝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古壯字、佈依文、水文、藏文、八思巴文、傣文、回鶻文、蒙古文、滿文、察合臺文、於闐文、佉盧文、突厥文等18種文字,通過實物展示,讓觀眾近距離領略少數民族古籍特有的文化魅力。
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曉東介紹,這是30餘年來首次對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大規模集中展示,也是首次進入國傢博物館展覽。
現場還有哪些珍品不容錯過,先來一睹為快
(水文《吉書》,以天體五行、龍鳳圖示標註百事擇吉用書,是水族民間知識典籍)
靜電排油煙機(水文《逢井》,水族喪葬開控儀式用的經書)
(彝文《百樂書》,“百樂書”系彝語音靜電抽油煙機譯,是滇南彝族對民間流傳的一種彝文典籍的統稱,其特點是用圖、文對照的形式反映流傳地彝族的社會和生產生活情況。)
彝文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彝族群眾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目前發現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萬年。有關專傢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並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代表著世界文字的一個重要起源。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之間,是一種原生的古老文字,不是借用和摹仿漢字的產物。彝文典籍的內容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天文、地理、政治、醫學、生物、農牧等無所不包,是彝族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古壯字《麼破塘》,壯族麼經。壯族佈麼舉行儀式的誦唱辭。全書含造萬物、叛逆抗婚、血塘歡樂、麼唱土地四章。敘唱壯族人文始祖佈洛陀和麼淥甲創造萬物、舉行儀式等內容。)
古壯字也叫土俗字,產生於唐代,是由壯族一些受漢文化教育的文人或宗教人員借助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古壯字民間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個字,另外,還有音同義同而寫法不同的異體字8000多個。
如今,古壯字的應用越來越少,為瞭搶救那些遺落民間的古壯字古籍,研究人員發動各方線索。廣西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主任韋如柱帶著遺憾給我們講瞭這樣一個故事:
一籮筐珍貴的古壯字手抄歌本,隨著一位老人的離世,再也找不回來……
2009年,為編纂《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相關內容,研究人員發動各方收集線索,得知在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一位年近八十歲的民間歌手傢中存放瞭大量古壯字手抄歌本,他們便即刻動身前往。正是當地的雨季,由於多日連續降雨導致路面塌方,古籍研究者隻能中途折返。
十幾天後,當他們再次到訪來到老歌手傢中,得知老人幾天前剛剛過世,而他收集傳承一輩子的歌本因傢人覺得不再有用,已被當成3元/斤的廢品處理瞭。
在旁人眼中可能隻是感到可惜,但對於從事這項研究的韋如柱而言,難以抑制自己的遺憾和痛心。
“民族古籍隻是文化保護大版圖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是中華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韋如柱說,我們現在爭分奪秒所做的事,就是不希望若幹年後留遺憾。
(西夏文《經律異相》)
(於闐文《舅賣甥女函牘》725年木牘,記載瞭一件發生在闐拔伽城的人口買賣,時間是於闐國王尉遲伏師9年4月18日。賣主為帕甘搦,他以2100文的價格,把外甥女明艷賣給屋悉貴的裴捺。這件函牘涉及兩位於闐王的紀年,多位於闐國官員,對於於闐社會歷史與於闐文的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有55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都創造並積累瞭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留下瞭涵載這些歷史文化的卷帙浩繁的古籍。
與漢字古籍不同,許多少數民族文字本身可識讀的人就少,而這些古籍又大多散落民間、保護不當,很多都已紙質脆變、蟲蝕蠹蛀。
為瞭盡可能多的留存住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精髓,各地民族古籍工作者盡力保護、搶救、普查、搜集、整理、翻譯、出版、研究,希望能把落之於筆墨、傳之於口頭的各種古籍都清點入冊。
有些文字的掌握者或傳承人僅剩個位數,他們當中很多年事已高但依然爭分奪秒,最怕的便是一旦過世,這些古籍和文字就真的“死瞭”。
從結繩記事、說唱口傳到碑銘、石刻;從貝葉經文、竹木簡牘、絲帛素書到活頁函本、線裝典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專傢吳元豐說,這些民族古籍的保護和研究,不隻是為瞭研究一種文字,更是留住一個多民族國傢發展的歷史記憶。
文字:榮啟涵、方沁茗
圖片、視頻:榮啟涵
(原標題:是字還是畫?天書般的少數民族文字你瞭解嗎?)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B79D1650E4FC69BD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